题记——
她把讲台当作田野,以爱为犁,以智为种
在晨光与暮色里,深耕二十载
让每颗稚嫩的种子,都能在理解与陪伴中
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
——致敬师者旷青
2025年盛夏,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星星中学的教室里,蝉鸣透过窗棂钻进来,搅得空气里都带着燥热。讲台上,旷青正带着学生做听力训练,额角沁出的细汗顺着鬓角往下滑,她抬手用袖口蹭了蹭,指着投影里的音频波形图轻声说:"听的时候别急,像找朋友说话一样,抓住语气里的温度。"话音刚落,教室里响起细碎的笑声,后排一个男生悄悄打开了电扇,风叶转动时,恰好能吹到讲台的方向。
这一幕,是旷青二十载教学生涯的日常缩影。从高中到初中,从英语课堂到班主任阵地,她始终站在教学一线,用红笔圈点的严谨与掌心传递的温柔,写就属于自己的教育答卷。
展开剩余85%俯身守护:让每个角落都有阳光
"旷老师,潘廷宇又在教室待着没走。"几年前的一个中午,班干部的话刚传到耳边,旷青手里的备课本"啪嗒"掉在办公桌上。她快步走进教室,正午的阳光斜斜切进来,把那个瘦小的男孩框在光晕里,他正蜷在座位上,喉结动了动,手里攥着半块冷硬的馒头,咬下去时腮帮子微微发颤。
后来她才知道,潘廷宇的妈妈突发疾病去世刚满三个月,爸爸在外打零工,中午常没人管。"孩子不是调皮,是心里藏着事儿。"旷青没多说什么,第二天起,她的饭盒里总会多带一份饭菜,保温桶盖掀开时冒着热气,"顺路买的,阿姨饭量小,吃不完浪费";教室后面的储物柜里,悄悄多了个"共享零食角",她手写的字条贴在透明罐上:"饿了就来拿,别客气",字迹圆润,像怕吓着孩子。
她知道,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食物。班会课上,她组织"我的家庭故事"分享会,带头讲起自己小时候偷拿奶奶的糖被发现的糗事,教室里笑成一团时,她瞥见潘廷宇的嘴角轻轻翘了一下。课后,她把他拉到办公室,借着讲题的间隙,听他说爸爸凌晨三点去工地、说夜里梦到妈妈煮的面条。发现他英语基础弱,她每天放学后多留半小时,用漫画、小故事帮他记单词,"咱们不赶进度,你看这个'family',拆开来就是'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',多好记"。
更贴心的是,她联系了社区志愿者,周末时陪潘廷宇去图书馆,又托人给孩子爸爸介绍了小区物业的工作,"能按时下班接孩子"。今年中考,潘廷宇拿着667分的成绩单冲进办公室,校服后背还沾着考场外的草屑,红着眼眶说:"旷老师,我能上重点高中了!"说话时,手里紧紧攥着那张被汗水浸得发皱的纸。
这样的故事,在旷青的班主任日志里记了满满几大本。泛黄的纸页上,有她用红笔圈出的"小宇今天主动擦黑板了",也有蓝笔写的"明天提醒晓晓带雨衣"。她带的班级,每月都能评上"星级班级",秘诀却简单:"教育不是喊口号,是看见每个孩子的难,然后悄悄搭把手。"她组织劳动实践,让娇生惯养的孩子跟着食堂阿姨摘菜,"知道一粥一饭的不易";搞"班级心愿墙",把学生写的"想和同桌换座位""想要一套《哈利波特》"记在心上,悄悄帮他们实现。"每个孩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,"她说着,指尖划过日志里一张褪色的合影,"就像种花,有的喜阳,有的耐阴,得顺着性子来。"
深耕课堂:把严谨刻进每一堂课
"备课不是抄教案,是要把自己放进课堂里。"作为英语备课组长,旷青常把彭校"三信五好"的教诲挂在嘴边。每周三下午的集体备课室,永远是学校最热闹的地方——她带着组里老师逐句打磨课件,"这个例句太抽象,换个学生常去的奶茶店场景,'我想要三分糖加珍珠',多生活化";"听力材料语速太快,得截成小段,你听这段的连读,像不像咱们说'不知道'会说成'不道'?"
为了让学生吃透语法,她把枯燥的时态变成"时间旅行"游戏:让学生扮演"过去的我"戴顶旧帽子,"现在的我"举着当天的作业本,"未来的我"揣着画满星星的愿望卡,用英语对话时,教室里的笑声能传到走廊;为了练口语,她在教室设"英语角信箱",学生写的小纸条,她都用彩笔回复,"这个表达很地道,下次试着说出来呀!"后面画个咧嘴笑的小人。
这份较真,让她的课堂成了"样板间"。近五年,她四次拿到"优岗",带领的备课组连续获评"优秀备课组";在省级集体备课大赛上,她主讲的《初中英语情境教学设计》,因"接地气、可复制"摘得一等奖。今年中考,她带的2212班更是交出亮眼成绩单:23人达省级示范性高中线,最高分740分,成了全校的"黑马"。
"好课是磨出来的。"她的办公桌上,永远堆着三样东西:翻卷边的教材、写满批注的备课稿、学生的错题本。最厚的那本错题集里,贴着不同颜色的便利贴,红色标着"高频错误",蓝色写着"改进方法"。"学生错在哪里,就是我课没讲到的地方。"她常说,教英语不只是教单词句型,是让学生能用这门语言给外国笔友写封信,能看懂机场的英文指示牌,"看见更大的世界"。
执灯引路:让教育的火种传下去
"旷老师,这个听力题怎么出才贴合中考趋势?"青年教师王玉英拿着命题稿进来时,旷青正在改学生的作文,红笔尖在纸上停顿的瞬间,墨点晕开一个小小的圈。她放下笔,拉过椅子让王玉英坐下,从"题干要简洁"讲到"选项要避坑",连标点符号的用法都细细叮嘱,"你看这个问号,是不是比句号更能引导学生思考?"
作为学校骨干教师,旷青的"徒弟"不少。2020年,青年教师吴君豪要参加少先队辅导员风采大赛,试讲时手都在抖。旷青陪着他改演讲稿,练手势动作,甚至拉着学生当"评委",坐在教室后排举着打分牌。"别怕出错,"她帮他理了理歪掉的领带,"把对学生的真心讲出来就行,比什么技巧都管用。"最终,吴君豪捧回了市一等奖,领奖台上特意提了句:"谢谢旷老师像灯塔一样照着我。"下台时,他看见观众席里的旷老师正用纸巾擦眼角。
她的"传帮带"不止于课堂。在娄底中考研讨会上,她的微专题《以听力命题为镜,反思课堂教学》,用自己整理的300多道错题案例,给全市老师讲透了"命题反哺教学"的门道;她参与的原创中考命题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,次次拿一等奖,秘诀是"从学生每天的错题里找灵感",她的U盘里存着十几个文件夹,名字都是"XX班周错题汇总"。
"一个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远。"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如今,她带的备课组里,3位青年教师成了校级骨干教师;她参与的教育部重点课题《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》顺利结题,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《AI赋能"双减"背景下县域初中课后服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》也即将开题——从传统课堂到数智化探索,她带着团队一步步往前挪,就像她教学生背单词时说的:"慢慢来,步子稳了才能走远。"
二十载守望,初心如昨
傍晚的办公室,旷青还在整理学生的"成长档案"。每个本子里,除了成绩曲线,还有她随手记的小事:"今天小敏主动举手了,声音像蚊子但很清楚","小亮的作文写了奶奶,最后一句'奶奶的手比棉花糖软',很动人"。桌角的志愿者证上,"娄星区万宝敬老院优秀志愿者"的字迹已有些模糊,却和旁边"师德标兵"的奖状相映成辉,玻璃相框上还沾着学生送的贴纸。
"教育哪有什么捷径?"她合上本子,望向窗外——学生们正在操场上嬉闹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有个扎马尾的女孩突然朝办公室方向挥了挥手,旷青笑着朝楼下摆了摆手。"不过是把学生当自家孩子,把讲台当家,一天天守着,一点点教着。"
二十载春秋流转,她从青涩的青年教师变成学生口中的"旷妈妈",不变的是眼里的光:那是看见学生进步时眼角的细纹,是站在讲台时挺直的脊背,更是对教育这门"慢艺术"最深沉的敬畏。
就像她常说的:"我们种下的每一颗种子,或许不会马上开花,但只要用心浇灌,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,迎着光生长。"
作者 徐然
发布于:湖南省康乾配资-炒股配资平台排名-配资炒股开户平台-安徽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